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深水埗的香港老味道

来源: 新华网          发布时间: 2015-01-20
深水埗资料图。(图片来源:大公网)

  勤奋依然 贫困待解

  香港是移民社会,深水埗在移民史中有着独特地位。深水埗大埔道,正是港英时期“抵垒政策”的分界线。邓彦心说,由北向南,那时由内地来港的人,若一口气跑完长长的大埔道,便就此变成了“香港人”。

  贫穷塑造了深水埗人的勤奋。新移民大多居住于深水埗,凭借着一技之长努力工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工业正蓬勃,由内地来港的新移民,形成庞大劳动力,支撑着工业的发展,也成就了香港的繁荣。

  香港已然繁荣,深水埗仍在摆脱贫穷的进程中,劏房正是这种贫穷的缩影。劏房,看名字便知,是将一所正常户型的房子分割成多个细分单位。邓彦心告诉记者,深水埗多处地方分布私人物业,不少业主将正常户型的单位进行再分割,租给客人。“他们租住劏房是因为别无选择,正常户型的单位每月要8000多港元,唯有选择细分后的单位来住,但呎价有的甚至要90港元(即每平方米900港元)。”

  香港社区组织协会负责人施丽珊对记者说,据她了解,深水埗区是香港劏房最多的地区,数量高达一万多个,很多家庭甚至四五人挤在一间100呎(10平方米)的地方,不仅空间狭小,安全上更存有诸多隐患。

  自上世纪初,随着大规模的填海工程及公屋兴建,深水埗也在逐渐发展。香港特区政府自2000年开始的“旧区重建工程”亦不断改变着深水埗的面貌。地产开发商在海坛街、福荣街、医局街等老街道兴建了不少新的私人住宅。然而,不少老居民说,旧区有了新貌,但他们还是买不起那些高价楼。

  人口老化、跨代贫穷、社会经济转型及房屋问题始终是阻碍深水埗发展的原因,而随着香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深水埗这一充满香港老味道的旧区何去何从,更是成为香港社会关注的焦点。(王欣)

   上一页 1 2 3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740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