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香港商报:中国因素为香港经济加分

来源: 香港商报          发布时间: 2017-06-14

  弹指一挥间,回归祖国20年了,香港经济无疑有了很多变化。其中一大特点便是,“中国因素”在香港经济中有着越来越丰富突出的体现——从商业区内采购的内地游客,到来港置业、经营、融资的内地企业;从越来越受市民欢迎的国产手机、电器、美食,到愈发被港人熟识的内地商界名人。这样的变化,当然繁荣了香港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但在某部分人眼中,却仿佛代表着香港“旧日荣光”的失去。他们指责,正是不断涌入的“中国因素”,令到香港“变味”,变得所谓“中国化”、“染红”了;若想保持香港的自身特色和优势,就必须“去中国化”、“去内地化”。     

  上述耸人听闻的言论,着实蛊惑了一些人。但事实是否真的如此?5月15日,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发布报告指,香港回归20年来,虽然与内地的融合及联系度增加,但在经济、金融及管治系统,与内地仍有很大分别并存在分隔,符合“一国两制”的框架;香港的政策及独立运作模式改变机会很低。前港督卫奕信亦在近期报章专访中指出,“回归20年后,香港仍然被视为全世界最佳的营商城市之一,经济状况仍然非常良好,‘一国两制’和法治仍然运作”,香港回归后的“得分点”远多于“失分点”。     

  显然,对于“中国因素”的盲目抗拒,只不过是罔顾事实的偏见。事实上,虽然已经回归20周年,但香港过往赖以成功的独特制度,不仅没有改变,反而还在国家的支持下得到了加强。例如,回归后曾有不少声音认为,香港应当废除港币,改以人民币作为流通货币。但在“一国两制”的框架安排之下,香港不仅继续以港币作为流通货币,联系汇率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香港特区政府亦保留了高度的财经自主权。事实证明,这样的制度安排对两地经济达致了“双赢”:一边是香港成为内地企业吸引外国投资,对冲汇率风险,布局海外市场的最好立足点;另一边,“中国机遇”的巨大吸引力令全球投资者汇聚香港,香港亦利用独特的货币体系和税制制度,积累了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和高达4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为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中心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因素”与“香港特色”实现了完美的配合及对接。     

  尤当指出,每当香港经济面临冲击或危局之时,强有力的“中国因素”都得以令香港经济转危为安。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冲击香港,联系汇率一时岌岌可危,正是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特区政府果断出手,击退金融大鳄的进攻;2003年SARS肆虐,香港市面百业萧条,内地及时出台CEPA并开放自由行,令香港经济迅速摆脱低谷;2008年金融海啸后,国际经济陷入低迷,但在一枝独秀的内地经济带领下,香港经济才得以保持稳定增长。更不必说,内地近年在互联网创业、科技创新领域的活跃,为香港经济转型提供了鲜活动能;“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等长远区域经济倡议与规划,更为香港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实践证明,“中国因素”已不仅是香港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更是最重要的加分项。(评论员 万青)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96324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