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汉权。黎忞 摄
香港回归祖国20年,深化年轻人家国情怀一直是社会关注焦点。教评会主席、风采中学校长何汉权是香港积极推动中国历史教育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学习中史是中小学生国民身份认同的关键,同时应加强价值教育,培育他们的“香港心、中国情、世界观”。他坦言近年社会对政治不满的声音众多,当中的价值观、看法颇为混乱,导致部分年轻人对国家认同失落,以致推行上述价值更见艰难。面对教育工作的种种挑战,他相信解决方法总比难处多,并引述同校老师曾提示他“乐观中奋斗”,以此勉励自己以至全香港教育同工。
何汉权从事教育工作超过30年,多年来一直关注被称为“三中”的中史、中文及中国文学教育。尤以在教育改革下,初中中史由原本硬性规定独立成科,改为可以不同方式教授后,讨论中史科相关议题,总会出现何汉权的身影。
强调中史教育要有“活水”
早前立法会通过无约束力动议,要求中史科在初中独立成科,何汉权对于有关中史科的问题终受到正视表示鼓舞,更感多年来的争取及努力没有白费,但他强调,中史教育要成功仍要视乎是否有“活水”支持,包括增拨教学资源,以及提升师资“专科专教”等。
另一方面,近年特区政府大力投放资源予学界发展STEM(科学、科技、工程及数学)教育,何汉权认为,应该要避免出现“重数理、轻文科”的趋势,否则可能会令学生“三中全不会”,期望学界推广STEM之余亦应加强人文精神,融入道德元素。
何汉权认为,未来10年是香港中小学教育的关键,若能够将身份认同及价值教育梳理妥当,并与“香港心、中国情、世界观”三方面结合认识,相信香港未来仍满有希望。他认同,近年要在香港学界推行身份认同和价值教育有所障碍,而社会对政治不满增多,看法和价值观混乱,部分年轻人对国家认同失落,令推行以上价值更为困难。但他会以“乐观中奋斗”勉励自己,因“解决问题的方法总比难处多”。
风采中学早在立校时已注重培养学生的香港心、中国情和世界观,他表示,学校不能“临急临忙讲国家”,而应该“第一日就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世界视野”,例如该校一年内有3次,包括回归纪念日、国庆纪念日和元旦都会同时升上国旗、区旗和校旗;每逢周三下午都会预留时间让学生上德育及公民教育课,当中会多角度讨论时事、价值观,亦会提及“一国两制”及基本法等等议题。
吁制度层面制定青年政策
何汉权期望,香港在继续于中小学加强身份认同和价值教育的同时,亦应在政策制度层面针对青年发展需要,其所属的教评会出版了“香港青年政策研究报告”,当中便特别提倡成立“青年事务局”,统筹由劳工福利局、民政事务局、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和教育局原先分别处理的青年工作;而该局亦应同时与民间团体深化合作,制订更适切的短、中和长期的青年政策。(记者 黎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