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伟大成就

[2009-06-17]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基础设施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产量稳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生产条件大大改善。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农业也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农业的快速发展

  (一)农林牧渔业快速健康发展

  建国初期我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处于较低水平,1949年农业生产总值仅为326亿元,2008年达到34000亿元,是1952年的104倍。但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增长在改革开放以后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增长,主要是1978年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十五”时期,我国粮食生产受粮食政策和市场价格影响一度出现波动,产量降低,产值波动。2004年以来,中央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再次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近几年农业产值呈现较快增长。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农林牧渔的结构不断优化。建国以来,在农林牧渔业产值获得增长的同时,其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从农林牧渔业产值的比重来看,农业产值的比重不断下降,从1952年85.9%下降到2007年的50.4%,下降35.5个百分点;林业产值比重从1952年的1.58%上升到2007年的3.81%,上升2.23个百分点;牧业比重从1952年11.2%上升到2007年的32.98%,上升21.78个百分点;渔业产值比重从1952年1.31%上升到2007年的9.12%,上升7.81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二)农业播种面积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建国以来,我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有一定程度的波动。1957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15724.4万公顷,是建国以来播种面积最多的一年。播种面积最少的1949年,为12428.6万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在上世纪60~70年代间稳步增加,从1962年14029.9万公顷增加到1978年14847.7万公顷。但从1979年到1985年播种面积逐年减少,1985年下降到14362.6万公顷。自1985年到2008年进入波动期,但农作物播种面积始终保持在1.48亿公顷到1.56亿公顷之间。目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较建国初期有所增加,但仍未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三)主要农作物产量稳定增长、结构优化

  我国创造了用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的奇迹。建国初期我国粮食产量处于较低水平,1949年粮食产量仅为11318万吨,2008年达到52850万吨,是1949年的4.67倍。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主要粮食产品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其中,小麦产量从1949年的1381万吨,提高到2008年的11250万吨,增加7.15倍;稻谷从4865万吨提高到19300万吨,增加3倍;玉米从1242万吨提高到16550万吨,增加12.33倍;大豆从509万吨提高到1650万吨,增加2.24倍;茶叶从41050吨提高到124万吨,增加29.21倍;油料从287万吨提高到2950万吨,增加9.28倍。

                                                                                                  

                               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小麦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有所增加,1949年比重为12.2%,2007年为21.79%;稻谷的比重在下降,从1949年的42.98%下降到2007年的37.09%;玉米的增幅显著,从1949年的10.97%上升到2007年的30.36%,玉米增加主要受饲料消费和工业消费增加的影响;大豆的比重从1949年的4.5%下降到2007年的2.54%。薯类的比重较建国初有所下降,1949年比重为8.7%,1962年达到15.19%,2007年下降到5.6%。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整理


  (四)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增长

  建国60年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条件的改善以及品种的改良,各种农作物的单产显著提高。其中,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从1949年的1029公斤/公顷,增加到2008年的4953.14公斤/公顷;棉花的单位面积产量从1949年的160公斤/公顷,增加到2007年的1286.439公斤/公顷;花生的单位面积产量1949年为1010公斤/公顷,2007年上升为3302.4公斤/公顷;油菜籽的单位面积产量1949年为484公斤/公顷,2007年上升为1873.8公斤/公顷;甜菜的单位面积产量1949年为11938公斤/公顷,2007年上升为341359.75公斤/公顷。

  (五)主要林产品产量大幅增加

  “十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全国造林面积增加,林业产品产量上升。木材的产量从改革开放初的5162.3万立方米,提高到2008年的7894万立方米,增长52.92%;橡胶的产量由1962年的5000吨提高到2007年的588379.7吨,增长116.7倍;生漆由1957年的1753吨提高到2007年13万吨;油茶籽由1952年的24.9万吨提高到2007年的93.9万吨;核桃1957年仅为10.3万吨,提高到2007年的630万吨。

           主要林产品产量                     单位:吨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六)畜产品产量增长较快

  畜产品的快速增长不仅满足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建国以来,肉类产品产量增长迅速,1985年全国肉类产量为1926.5万吨,2008年达到7269万吨。肉类中最主要品种猪肉的增长快速,生猪的出栏头数从1952年的6545万头上升到2008年的60960万头。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肉类产品在产量增长迅速的同时,其结构也在不断优化,猪肉占肉类的比重从1952年的85.89%下降到2008年的63.49%,牛、羊等其他肉类的比重相应上升。

  畜产品中,奶类和禽蛋产品产量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奶类产品1985年总产量仅为289.4万吨,2007年达到3633.4万吨,其中牛奶产量为3524.2万吨;禽蛋产品1982年产量仅为280.9万吨,2008年达到2638万吨,是1982年禽蛋产量的近10倍。对奶类和禽蛋消费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乡居民饮食结构的优化。

  (七)水产品产量增幅明显

  60年来,我国渔业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水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建国初期,水产品的总产量很低,1949年仅为44.8万吨,随着渔业的强劲发展,2008年水产品产量达到4895万吨,较1949年增长100多倍,水产品产量快速增长与我国养殖渔业、捕捞渔业、远航渔业的迅速发展密不可分。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水产品产量增长的同时,水产品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淡水产品的比重不断上升,海水产品的比重有所下降。1978年海水产品占总水产品的比重为77.3%,淡水产品的比重则从22.8%,上升到2007年的46.3%,海水和淡水产品平衡发展。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二、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是农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条件较建国初期有了很大的改善,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大幅度增加,农业机械总动力明显提高,农用大中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农用排灌柴油机的数量和动力有较大增幅。农村电力、水利建设增强。

  (一) 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增加

  据统计,1952年有效灌溉面积仅为1995.9万公顷,2008年达到5663.6万公顷,是1952年的2.84倍。2007年,我国共有水库85412座,水库总库容6345亿立方米,分别比1990年增加2025座和1685亿立方米;堤防长度增加6.4万公里,堤坊保护面积增加1352万公顷;建设灌区506处,灌区有效灌溉面积新增711万公顷。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历年有效灌溉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及农村水电站

灌溉、水库和除涝、治水、治碱情况


  (二)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大幅增加

  建国以来,农业机械总动力呈现稳步快速增长的态势,2007年的农业机械总动力是1952年的4162.5倍。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快速提高为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支撑。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三)农村电力、水利建设加强

  1990年大中型水库的蓄水量为4087亿立方米,2007年增加到5719亿立方米。乡村办水电站的个数由1952年的98个和发电能力0.8万千瓦上升到1978年的82387个和228.4万千瓦,到2007年乡村办水电站的个数虽减少到27664,但是发电能力却上升到1366.6万千瓦。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农村水电建设的投资额不断增加,1990年农村水电建设的投资额为34.88亿元,2007年达到511.79亿元。投资使得农村的发电能力增强,1990年的发电设备容量为1397.81万千瓦,2007年发电设备容量上升到5385.56万千瓦。年均新增发电设备容量234.57万千瓦。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农村电力、水利建设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国家财政的大力扶持。国家财政中农业支出额不断增加,1952年农业支出额为5.1亿,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5.1%,2006年农业支出额上升到3137亿元,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7.9%。


                             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逐年增加,尤其是1998年以来,国家财政对于农村基本设施投入的规模和力度显著增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农村公路建设得到改善,到2007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13.4万公里,有17个省(区)农村公路里程超过10万公里。2007年乡镇通公路率达到98.5%,实现了99%的乡镇、88.2%的建制村通公路。农村邮政服务条件明显改善,到2007年底农村邮政服务网点占到全国网点数的70%,已通邮的行政村比重达到98.4%;农村平均每周投递达到4.9次。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通电话、通电和能接收电视信号的行政村的比重达到95%以上,文化教育、环境卫生和医疗机构也得到大幅改善,目前85%以上的村在3公里范围内有小学,72%的镇实施集中供水,37%的镇建有垃圾处理站,98%以上的乡镇建立了医院、卫生院,1985年乡镇医院的床位数为72.1万张,医护人员90.6万名。2007年床位数上升到74.7万张,医护人员数上升到103.3万名,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



版权所有: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 | 地址:香港干诺道西160号 | ICP备案号:京ICP备060664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