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伟大成就

[2009-06-17]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持续增加,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城市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对外开放度大幅提高,城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对城市周围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强大的辐射力和示范效应,促进了整个地区的社会文明和经济繁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逐步深入,城市建设更是日新月异,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一、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加大

(一)城市数量增长较快

  1949年,我国仅有城市132个,截至2007年末我国的城市数量已达655个,比1949年增加523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数量发展的变化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缓慢发展阶段(1949-1978年),1978年末我国城市数量由1949年的132个增加到193个;二是较快发展阶段(1978-1983年),1983年末我国城市数量由1978年的193个上升到289个,比1978年增加96个,增长49.7%,平均每年增加16个城市;三是快速增长阶段(1984-1991年),1991年末我国共有城市479个,比1983年增加190个,增长65.7%,平均每年增加23个;四是平稳发展阶段(1992-2007年),到2007年末我国城市数量比1992年增加176个,增长36.7%,平均每年增加11个。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我国大城市的数量也增长迅速。按城市市辖区人口(不包括市辖县)数量分组,2007年市辖区人口(不包括市辖县)200万以上的城市有36个,比1978年增加26个;100万至200万人口城市达83个,比1978年增加64个;50至100万人口城市达118个,增加83个;20万到50万人口城市达151个,增加71个;2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达267个,增加218个。

  (二)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长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城镇人口不断增长。1952年我国城镇人口数量为7163万,占当时全国总人口比重为12.46%;1978年城镇人口为1.72亿,占当时全国人口比重为17.9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获得快速发展,2007年城镇人口规模达5.94亿,占当时全国总人口比重达到44.94%。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三)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随着城市数量增多和城市人口数量增长,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1985年,我国城市市区面积仅为9386平方公里,到2007年城市市区建筑区土地面积已达到3.5万平方公里,22年间增加2.78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四)城市区域不断扩张

  建国60年来,城市市区区域扩张十分迅速。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南京、杭州等特大城市周围的若干县区,均已建设成为城市新区。与此同时,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带)逐渐形成、壮大。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城市自身大规模扩张,并向周围地区产生强大辐射。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开始形成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多层次、功能互补的城市群。如以北京、天津、青岛、沈阳、大连为中心的环渤海城市群,以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宁波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广州、深圳、东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这些地区,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的基地,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增长点。

  从东、中、西部地区的分布看,东、中、西部地区的城市数量均有不同速度的增长。东部沿海地区由于改革开放的先行和逐渐深入,加上原有的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人文条件,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比中部、西部地区快。经济上的快速发展,既加快了整个地区城市化的进程,又大大强化了大城市的影响和辐射力,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城市化在东部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地区优势。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虽然相对较慢,但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一)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有彻底性的改善

  在计划经济年代,我国城镇居民的住房主要是租赁单位或房管部门的房屋,只有少数居民拥有自己的住房,广大居民虽有房住,但是面积小、条件差、无产权,住房需求受到抑制。自1998年起,我国实行住房制度改革,国有单位全部停止实物分房,实现住房货币化分配,房屋成为家庭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住房制度的改革,催生了住宅建设这一新的经济增长点。城市的房屋建设面积发生巨大变化,1985年我国房屋建筑面积为23.2亿平方米,至2006年已达到174.5亿平方米,22年间增长6.52倍。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也由1978年的6.7平方米增加到27.1平方米,增长3.04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有极大改善

  在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不断提高的同时,居民的生活条件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2007年底,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供水总量达501.9亿立方米,供气总量(人工、天然气)达631亿立方米。在城市用水、用气和供热方面均取得巨大成就。城市用水普及率和燃气普及率在1980年分别为81.4%、16.8%,到2007年分别增加到93.8%、87.4%;城市供暖气管道铺设长度由1980年的0.56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22.1万平方公里,增长38.5倍;城市集中供热面积也由1990年的2.1亿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30.1亿平方米,增长13.3倍。建国60年来,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改善,广大城市居民已经普遍进入舒适的小康生活阶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三)城市的交通设施更加完善

  建国60年来,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截至2007年底,全国城市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10.2标台,并且公共交通运营的车辆达34.8万辆,分别比1990年增长4.6倍和3.6倍;2007年末全国城市拥有出租车96万辆,比1990年增长7.6倍;2007年底我国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达6.1辆。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建设工作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城市交通功能不断提升。随着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力实施,已有230多个城市开辟了公交专用道(路),总长度达2357公里。2007年全国城市道路面积42.36亿平方米,比1978年增长16倍;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1.4平方米,比1980年增长3.1倍;每万人拥有道路长度为6.6公里,比1980年增长1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果。目前全国已开通运营轨道交通的城市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长春、大连、武汉、深圳、重庆、南京等城市。杭州、苏州、成都、西安、长沙等城市都在计划或已在实施轨道交通项目。城市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对改善居民出行条件、解决城市交通拥堵、节约土地资源、促进节能减排、引导城市布局调整、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末全国城市拥有轨道交通运营车辆达3480辆,运营线路长度775公里,客运总量22.1亿人次。

  (四)城市绿化和环保工作取得巨大成就

  建国60年来,我国城市绿化和环保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截至2007年我国城市拥有公园7913个,人均公园绿地8.98平方米。分别比1980年增长11倍和9倍。城市园林绿地面积170.9万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3%。截至2007年全国已经有89个城市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科学发展观的深入人心,城市环境管理与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和成就。截至2007年,全国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883座,污水日处理能力7137万立方米,分别比1978年增长25倍和106倍;城市污水年处理总量达227亿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62.8%;排水管道长度29.2万公里,比1978年增加近14倍;公共厕所11.3万座,市容环卫专用车辆7.2万辆,分别比1978年增长1.1倍和12.6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五)城市文化、体育、教育、卫生和通讯设施发展迅速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城市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截至2008年,全国有超过100个城市开展有线数字电视业务,用户突破4000万户;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的综合人口覆盖率均已达到96%以上。2008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拥有公共图书馆2825个,博物馆1798个,文化馆3171个,体育场(馆)3.3万个。一批大型文化体育设施相继建成开放,极大地满足了居民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需求。亚运会和奥运会等世界级体育盛会先后在我国成功举办,促进了各个层次的体育竞技、交流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市民的身体素质。社会全民健身工程和基层文化设施的广泛普及,城市整体环境的持续改善,使市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城市教育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以高等教育为例,2008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普通高等学校1908个,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达2021万人,分别比1978年增长2.2倍和22.6倍,比1952年分别增长8.5倍和104.8倍,我国城市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城市公共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形成,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完善,社区医疗网点不断增多,医疗设施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1952年我国医院和卫生院仅有2600个,床位数16万张,卫生技术人员69万;2007年我国拥有医院、卫生院达6.1万个,床位数343.8万张,卫生技术人员478.8万人,与1952年相比分别增长22.3倍、20.5倍和5.9倍。2007年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26.3张,每万人有执业医师15.4人,分别比1978年增长36.2%和42.6%。这表明我国医院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一直在不断的改进和提高。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建国60年来,城市通信服务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服务能力极大提升。1952年城市拥有固定电话户数仅为34.7万户,1978年为119.2万户,1990年突破500万户,2001年突破1亿户,2004年突破2亿户,2006年已突破2.5亿户并继续保持增长趋势。电话(尤其是移动电话)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为市民的沟通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其中住宅电话用户2002年突破1亿户,到2007年全国已有1.7亿家庭拥有固定电话。此外,目前移动通信网络已经覆盖了全国绝大多数的县(市),在城市等重点地区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在主要交通干线和旅游风景区也基本实现了无缝覆盖,室内覆盖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大中城市都基本建立了完善的通信室内覆盖系统。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三、城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一)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得到改善和优化

  2007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地方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160亿元、79466亿元和72658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结构比重为3.3:50.5:46.2,与1990年相比,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3.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比重下降9.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3.2个百分点。城市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结构不断得到改善和优化。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城市工业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完善,城市工业发展开始进入一个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新时期。2007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2万个,工业总产值达24.74万亿元;而200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有9.16万个,工业总产值为7.42万亿元;5年间分别增长0.77倍和2.33倍。

  (三)城市国内外贸易繁荣兴旺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城市国内外商业贸易日益繁荣兴旺。现代化商城、大型购物中心、商业连锁店等不断出现在城市的繁华商业区,有力地促进了国内贸易市场的繁荣兴旺。2007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463亿元,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3.3%。目前我国企业对外贸易已从服装、日用品、玩具等低附加值商品转变为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产品,利用外资的领域也扩大到营销网络、航运物流、资源开发、生产制造和设计研发等众多领域。2007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利用港澳台和外商投资工业企业达4.38万个,工业总产值9.56万亿元;2002年仅为2.37万个和2.58万亿,5年间分别增长0.85倍和2.71倍。2007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包括市辖县)货物进出口总额21566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4.44倍,占全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的99.3%。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以后,城市在利用外资时不仅追求总量增加,更加追求在外资质量、投资方向和投资结构的优化,城市的招商引资工作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投资范围从欧美、港澳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拓展到亚太、非洲、拉美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城市为融入区域一体化和全球经济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2007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地区生产总值15.7万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由1990年的36%上升到63%。2007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1.41万亿元,是1978年的23倍,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由1978年的52%提高到59.8%。城市尤其是城市群在一个国家社会经济中有着重要意义,根据我国“十一五”规划,未来中国将形成十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辽中南、中原、长江中游、海峡西岸、川渝和关中城市群。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在未来20年仍将主导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尤其这些城市群经济的发展水平将决定着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质量。



版权所有: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 | 地址:香港干诺道西160号 | ICP备案号:京ICP备060664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