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首 页
机构概况
重要新闻
两地交流
经贸往来
粤港合作
涉台事务
青年学生之友
认识祖国
法律法规
服务指南
历史资料
首页 >> 历史资料 >> 彭清华

——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香港代表团讨论时的发言
日期:2009-03-06

  温总理的《报告》突出了坚定信心、应对挑战的鲜明主题,充分体现了执政为民的理念,提出的目标、任务和举措,积极、客观、实在,是一个提振信心、鼓舞斗志的报告,是一个凝聚共识、务实进取的报告。与一些国家政要在危机面前愁眉紧锁的神情相比,温总理的报告使我们感受到的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乐观与自信。

  《报告》对港澳部分的阐述与过去相比更丰富、更具体,充分体现了中央对香港的高度关注和坚定支持。《报告》提出,全力支持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繁荣稳定。特别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内地与港澳的合作,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加快推进与港澳地区货物贸易的人民币结算试点;不断拓展粤港澳三地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加快推动港珠澳大桥、港深机场铁路、广深港高速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地服务业对港澳的开放,等等。这些举措为两地的合作注入了新的动力,为香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改革开放30年来,粤港合作成就辉煌,可以说是国际上区域经济合作的典范。香港为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带去了大量的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和海外市场,为这一地区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香港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向服务业的成功转型,为经济向更高层次迈进打开了空间,成功地发展成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两地合作实现了双赢,创造了共同发展的奇迹,使粤港澳地区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对我国的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30年来,粤港合作本身也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合作重点由以制造业为主转变为制造业与服务业相结合,合作领域以经贸为主拓展为经贸、跨境基建、口岸、旅游、科技、文化、教育、环保等多领域全方位的合作。特别是去年底,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深化新形势下的粤港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机,标志着两地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有标志性意义。《纲要》第一次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对珠三角与港澳地区的共同发展和繁荣作了系统研究和整体规划,提出了“共同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形成粤港澳三地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的宏伟构想,进一步明确了珠三角的发展定位,凸显了粤港澳合作在国家全局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不仅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是有利于粤港两地有效应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随着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粤港两地经济和民生都受到较大影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纲要》的出台,对粤港两地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挑战有重要的激励和支撑作用,受到香港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普遍欢迎。《纲要》提出要推动重大跨境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大基础设施对接,在金融、贸易、航运、物流、科技等领域加强产业合作。这些措施兼顾当前,着眼长远,有利于两地提振经济,调整结构,创造就业,共渡难关。

  二是有利于粤港两地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包括港澳在内的大珠三角地区,拥有“一国两制”条件下独特的国际化优势和内地广阔的市场腹地。《纲要》进一步明确了珠三角发展高端产业,建设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的发展方向,还提出深化粤港澳科技合作,建立联合创新区,规划建设深港创新圈,加强穗港产学研合作等设想。随着这些目标和措施的逐步落实,必将极大地提升这一区域的产业层次和国际竞争力。

  三是有利于粤港两地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纲要》的实施不仅关系到港澳和珠三角地区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发展和长远利益,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30年来,珠三角地区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的特殊优势和有利条件,发挥了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作用。通过深化粤港澳合作所探索形成的新型区域发展道路,将在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继续发挥示范作用。

  应该说,粤港合作的框架和目标已经基本确定,下一步就是要加以完善和落实。在这个过程中,我建议注意做到“四个并重”。

  一是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并重。在金融危机影响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抵御危机、振兴经济是当前的头等大事。珠三角地区的港资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好中央和粤港两地的支持政策,积极拓展内地市场,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实现转型升级。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是香港服务业的重要市场,两地可以在共建金融、贸易、航运、旅游中心等领域寻求更大的突破,为提升区域竞争力和长远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制度创新关系长远,珠三角地区要积极利用好中央赋予的“先行先试”的权利,积极构建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平台,把“一国两制”的优势发挥好,把“先行先试”的优势发挥好。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发挥两地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两地在社会制度、法律制度、关税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不仅不会成为实现区域合作和经济融合的障碍,反而会在“一国两制”的政治框架下,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出世界上其他任何地区都无法比拟的特殊优势。

  二是推动经济转型与创造优质生活并重。大都市圈要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在传统的制造业“前店后厂”发展模式受到挑战的情况下,两地要逐步探索建立新的合作模式,提升产业合作的层级。《纲要》将珠三角地区定位为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不仅顺应了两地居民对保护资源环境、创造优质生活的呼声,而且关系区域整体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深化两地合作赋予了新的内涵。近年来,两地围绕教育、医疗、环保、社会保障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近期又提出了共建绿色大珠三角地区优质生活圈、打造珠三角“一小时生活圈”等富有远见的构想。通过共同的努力,相信一定能把大珠三角地区建设成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良、生活安适、社会和谐的美好家园。

  三是合理分工与紧密协作并重。放眼世界上主要的都市圈,其多样化、综合性的强大功能,都不是单个城市功能的简单叠加,而是来自于区域内产业合理布局、城镇各具特色且互为补充的错位发展格局。《纲要》突出强调了粤港澳三地合理分工、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这对共同打造大都市圈、全面提升区域经济的运行效率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粤港两地可以在港口、机场、会展等领域加强资源整合,不断创新合作方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分工合作上寻求更大的突破,共同打造珠三角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级品牌。

  四是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并重。两地合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市场力量将始终发挥主导作用。随着两地合作的不断深化,政府引导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也再次显现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两地应尽快建立健全落实《纲要》的实体性的联系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两地合作中的重大问题,着手开展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强在跨境基础设施建设、城镇体系发展、重大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统筹协调。要以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加强软硬件建设,有效整合各种资源,积极为要素流动便利化创造更好的条件,为大珠三角地区的发展提供一流的营商环境。《纲要》虽好,终究是一纸蓝图,要把它变成现实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时不我待,任重道远。



彭清华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香港代表团讨论时的发言(图) 2009-03-06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四》在香港签署 2007-07-09
粤港合作联席会议第十一次会议在广州举行 2008-08-05
2007年粤港合作进展情况 2008-03-07
港人大代表来粤调研珠三角纲要 肖志恒作了相关介绍 2009-05-25
 
国家领导人论香港
习近平会见梁振英2013-03-18
李克强会见梁振英2013-03-18
张德江会见香港经济民生联盟访京团2013-04-27
more...
 
中联办负责人讲话
张晓明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香港代表团讨论时的发言2013-03-08
张晓明主任在中联办2013年新春酒会上的致辞2013-02-21
黄兰发出席香港中国金融协会会员周年大会2012-09-17
more...
 
 
视频信息
   
 
     
   
 
     
 
专题专栏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 >>
抗震救灾 >>
走进奥运 >>
关注十七大 >>
庆祝香港回归10周年 >>
more...
版权所有: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 | 地址:香港干诺道西160号 | ICP备案号:京ICP备13023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