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学在中联办

来源: 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          发布时间: 2018-07-04

学在中联办

新界工作部 张肖鹰

 

中联办是一个温暖的家,也是一个大学校。(图片来源:香港文汇报)

  我是回归前被选派到新华社香港分社(中联办前身)工作的。在港工作20多年来,在我心目中的中联办是一个温暖的家,也是一个大学校,一个学习型组织。在这里,历任办领导带头学习 “一国两制”方针,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治党治国治港方略;在这里,同事们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的经历都是讲不完的故事。良好的氛围促使我不断向领导学习,向同事学习,向社会学习,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不断成长进步。其中,有三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一件事是向张浚生副社长学养生调息。

  张社长是我们的老领导,为香港顺利回归祖国作出了突出贡献。今年初他离开了我们,一想到此事我的心情就非常难受。去年我陪他在杭州出席活动时,还一起聊起新界乡议局发叔和美术界萧晖荣等香港的老朋友。张社长在香港工作期间是新华社香港分社的发言人,需频繁出席各种活动,经常要上镜。在镜头前的他永远神采奕奕、目光炯炯有神,他那博学多智的文化修养、豁达风趣的语言风格、和蔼可亲的笑容,都给香港市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张社长过去常常到基层主礼社团活动,我有不少机会陪同,从他身上“偷师”学习。记得在一次活动前的闲聊中,我问起张社长靠什么“秘笈”保持了如此之好的精神面貌,他答说,每次出外参加活动都会利用车上时间闭目养神,哪怕只有短短5分钟。这样一来,打开车门,记者拍到的就永远是他飞扬的神采了。张社长的“秘笈”高招使我获益匪浅。我在工作中也经常要出席各种活动,由于学习了张社长的养生调息方法,也总是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出现在各种公开场合,维护了中联办干部的形象。

  第二件事是高祀仁主任教读书。

  在2000年前后的一次会议上,时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的高祀仁主任以自己的经历,向中联办干部说明读书和学习的重要性。他说,自己这么多年的进步,主要得益于两次到中央党校脱产学习,夯实了理想信念、巩固了理论基础。他到了香港工作后,感到在港的干部没有机会到各级党校培训,怎么办呢?一定要通过读书并养成习惯来弥补。高主任说,如果能每天读书一小时,一年365天,就是365小时,如果以一天8小时算,就相当于一年多了一个半月的脱产学习时间。高主任还说,读书不是指看一些消遣性的书或杂志,而是要看原著、看经典,看能解决工作难题的书。看书时不贪多,要一页一页地看,一本一本地看,看的过程要思考。刚开始时,你可能看半个小时甚至10分钟就想睡觉,但要坚持到一个小时并养成了习惯,这样就能日积月累,终生受用。

  受高主任启发和教导,我从此养成了读书习惯,至今读书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后来,我也有幸到中央党校参加脱产培训,聆听了时任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报告,极大增强了我坚持读书学习的信心、决心,并以“活到老、学到老”、“学不到老就活不到老”来鞭策自己,通过不断学习来克服工作中的本领恐慌。

  第三件事是王志民主任要求学粤语。

  王志民主任去年到港担任中联办主任以来,一直要求我办员工走进香港市民,与香港同胞同心同行。王主任经常用他学讲粤语的例子要求中联办干部要学粤语、讲粤语,把会粤语作为联系群众开展工作的基本功。这勾起了我的回忆:来港工作前,人事部门去考察我,除了基本素质要过硬外,还需具备三项能力:会粤语、懂电脑、能开车。粤语虽然在我的家乡不是通用方言,但我因曾当兵、读书而在广州、珠海生活过几年,懂几句简单的对话,勉强算是会粤语。

  到港后我被安排到九龙办事处工作,由于地区基层工作几乎全部用粤语,这样一来我就明显不合格了。当时新华社在业余时间开办了粤语班,我和几位一起来港不懂粤语的同事就报了名,每周固定的时间,我下班后就到跑马地总部学粤语。当时请来的老师水平很高,粤语和普通话均很标准流利,教得既系统又通俗。比如他说,仅从一些具体的用词,就能分辨一个人是内地人还是香港人:在广州、深圳坐出租车叫“打的”,但在香港叫“搭的士”;乘电梯在香港叫“搭𨋢”,传真在香港叫“FAX”等等。老师还要求我们不仅多从香港电视、报纸中学习,更要注重多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经过几个月业余时间的努力,我们那批学员都有所进步,我自己也基本过了语言关,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99072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