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冰室很有“范儿”
香港的冰室很有“范儿”
人事部 范涛
金记冰室主打复古怀旧,从店内摆设、餐牌到食物都沿袭老香港味儿。(图片来源:文汇报)
沿西环海味街往东,有一家“金记冰室”。望“名”生义,原以为冰室是炎炎夏日消暑之处,走进室内才发现另有乾坤:冰室不止有冻饮可解口舌干燥,亦有米饭粉面可饱辘辘肌肠。翻开菜单,有早中晚三餐,也有下午茶点;有中式做法,也有西式菜品。叫上一杯红豆冰,再加一份猪扒饭,吃喝之余,发觉冰室也有一番格调。
冰室有点传统范
大约40平米的狭长格局,绿白相间的马赛克铺就的地板,除了收银台和厨房位,剩下是木制卡座、圆台和折叠凳,一水儿(一律、全部的意思)的复古色调。最引人注意的是墙面装饰,张贴着旧时香港街区图片,悬挂着旧时香港少女照。多处可见的“1967”,如同小孩出生纸一般佐证它的创办时间。原来“金记”1967年就在筲箕湾开业,风风雨雨一路坚持45年,2012年因业主加租难以为继而结业,2013年转手后在海味街重开。新东主为保留传统,店内摆设、餐牌到食物都沿袭旧时风格。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香港冰室冒起之始,初时主要售卖冷饮、雪糕及沙冰等冷冻食品,“冰室”即得名于此。也有另外一说,相传梁启超同乡以其书斋“饮冰室”之名经营食店,遂开“冰室”之先。随着时代转变,冰室不卖主食难以生存,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逐渐式微,许多冰室转型为茶餐厅,冰室也由此被视为茶餐厅的前身。与香港随处可见的茶餐厅相比,香港冰室并不多见,但大多主打“怀旧”,平添了一份年代沧桑感。
冰室有点市井范
香港冰室尤喜藏匿角落,偏安一隅,与普通邻里街坊打成一片。有位台湾作家如此形容冰室,“在中环尖沙咀这样炫亮之区不易见着,在陈旧灰暗的老商区的后巷背街倒可偶一见之,有怀旧癖者正好可借此寻幽搜古一番。”“金记”的“存在感”也不是太强,从海味街骑楼下走过,若不加以留意,估摸着就错过了。在冰室,饮食没有太多讲究,衣着随性似最为契合,形单影只或三两相识“坐低”,时间短则一餐饭一杯水功夫,长则个把钟头“倾下计”。繁忙时还需“搭台”,陌生食客同台饮食、各顾各。环顾邻桌,帮衬“金记”的以街坊居多。靠里的卡座是三名青年男子, 穿着T 恤、短裤,一边喝着冻饮一边说着趣事,不时发出笑声。紧挨的圆台坐着两名运动后的高中生,津津有味地吃着炒米粉。靠门边是刚刚进来的一家四口,小朋友已经吃上了薯片、鸡翅,正要把小吃塞到妈妈口中分享……
冰室还有点文艺范
香港开埠不到两百年 历史,香港人却有许多集体回忆,数十年的风物即纳入视野,冰室是其中之一,见诸于新闻媒体、见诸于电影电视。“金记”墙面有一篇文章——《为金记写一首挽歌》,系香港一专栏作家于“金记”2012年结业前20多天在报刊发表,内文回忆帮衬“金记”的点滴,感慨“实在教人依依不舍”。据说,香港祥利冰室2010年宣布结业时,其营业的最后一天,不仅许多老主顾慕名而去,还有的在网上撰文纪念,如《祥利再见》《怀旧冰室》《聚散有时》《最后探戈》等,标题都很是雅致。港产电影、电视剧中,冰室既可衬托故事发生的时间,又经常作为延展故事情节的重要场所。《明报》还专门报道过,有多位香港演艺界人士入股冰室,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对店内布局、菜品等方面加入了一些新元素。与新闻圈、影视圈的结合,无疑让冰室多了许多时尚风。
步出“金记”,赫然见到门口悬挂着四块大字牌匾——饮水思源、厚德载物、天道酬勤、自强不息。我想,这十六字凝聚了“金记”一路走来的感悟,也是香港冰室几经变迁的注脚。冰室是香港社会的缩影,无论什么“范”,归结到一点就是“香港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