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医疗合作 助港人北上安居乐业

来源: 大公报          发布时间: 2018-03-22

  图: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门诊医技楼一楼收费处设有香港长者医疗券专用窗口,为香港长者在该院使用“长者医疗券”提供便利 记者郭若溪摄

  香港与内地联系日益紧密,越来越多港人在内地生活,他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亦越来越大。今年70多岁的港人廖先生,原在香港一所小学任职,退休后与太太返回佛山老家置业养老,并担任一间民办学校的校长顾问。闲时与同一小区的几位香港邻居饮茶游玩,乐不思“港”;惟因慢性疾病,需定期回香港问诊拿药,往返奔波十分不便。他希望能够在当地就医,否则未来须考虑再度回港定居。今年全国两会上,多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言献策,希望在粤港澳大湾区率先尝试更多医疗领域的合作共融,让港人北上实现真正的安居乐业。

  有统计显示,近年来每年有约20万名香港居民前往内地工作,此外,因应近年内地生活水平上升,居住环境大大改善,退休后选择定居内地的港人长者,每年人数亦有近2万人。

  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希玛国际眼科医疗集团董事长林顺潮是第一个响应政策在内地建立独资医院的香港投资者,在深圳、北京分别开办了独资的眼科医院。深圳希玛眼科医院也成为深港医疗合作的典范,港医北上办医的范本。

  可仿效港医疗双轨制度

  林顺潮表示,粤港湾大湾区建设,惠及人口6500多万,其中医疗服务业的发展也是重要的一环。对比纽约湾、东京湾等的医疗水平,粤港澳大湾区还要加大力度引进国际医疗人才,解决民众看病问题。不过他指出,目前香港医生到内地执业仍面临不少问题。例如做同一个手术,由于内地进口税率较高,医疗耗材成本明显高于香港,但手术收费又低于香港。此外香港与国际接轨,许多国际上的新药,香港往往较内地早获批准使用。

  林顺潮认为,种种现实问题面前,大批香港医生到内地发展医疗未必是大趋势,但是以香港的方式进行管理和培训、打造港式品牌则成为了新出路。如此既可提升知名度,增加一些周边扩大收入的渠道,也能吸引国际医疗人才。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前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高永文也认为,在提升大湾区医疗水平方面,香港可以在管理架构等方面进行经验分享,尤其是在家庭医疗方面,香港全科医生制度与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一脉相承,其家庭医生与保健服务在粤港澳地区受到广泛认同。

  高永文表示,现在内地医疗改革出了分级医疗,跟香港的双轨制医疗制度方向类似。他称,香港的制度就是分级医疗制度,在公立医院方面,有基层医疗、专科中心、社区康復服务。而内地目前无论大病小病,都集中在医院,不利于资源更好地运用。

  当前内地正在建立社区医疗,放开医生的多点执业。在高永文看来,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配套措施。如果医生都在三甲医院,不利于社区基层医疗发展。此外,香港的医生在不同的位置有医务委员会、医学委员会,以及医管局等机构管理,降低医患矛盾,值得内地借鉴。

  简化国际医疗人才审批手续

  就吸引国际医疗人才,林顺潮表示,香港的经验证明引进国际医疗人才,可以为当地带来先进的诊疗技术和服务理念,是快速提高当地医疗水平的一条捷径。但内地现时引进国际医疗人才手续繁琐。

  林顺潮介绍,按照现有规定,办理国际医疗人才来内地短期行医的手续,涉及6个部门,需要提交材料48份,经过10道审批程序,正常办理整个过程需要3个月左右时间,手续过于繁琐,耗时过长,且每年就要办理一次,不利于提高医疗单位引进国际医疗人才的积极性。为此,他建议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医疗人才引进开辟绿色通道,简化手续,并将国际医疗人才内地行医许可一年一审改为三年一审。

  此外,林顺潮还建议,香港方面考虑未来大湾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增加医科生的人才培养规模,或者通过与内地高校合作,联合培养人才。他透露,正在与深圳的高校商谈设立国际眼科研究所。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9834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