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民在参加香港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的发言

来源: 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          发布时间: 2018-03-06

王志民主任发言。(图片来源: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

3月5日下午,香港代表团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图片来源: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

 

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实现与祖国内地同发展共繁荣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香港代表团讨论时的发言

(2018年3月5日)

王志民

 

  我完全赞同李克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通篇贯穿党的十九大精神,是一个体现新时代新征程、展现新气象新作为的好报告,也是一个改革创新、求真务实、催人奋进的好报告。

  有三点比较突出的感受:一是报告具体生动地反映了五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成就,让我们对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报告从政府工作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角度,全面回顾了过去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的非凡历程,用翔实数字和丰富事例生动诠释了“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使我们对十八大以来国家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认识更为深刻、对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的感受更为强烈。

  二是报告通篇围绕贯彻十九大精神这条主线展开,让我们对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最本质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和改革开放40周年的大历史背景下召开的,对于动员全国人民把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凝聚到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上来,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生动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在党的领导层“逢二逢七”换届后,中央政府紧接着在“逢三逢八”换届,包括国家发展五年规划“逢一逢六”制定,这很生动地说明党和国家事业整体战略布局和工作部署始终保持了连续性稳定性,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在西方大国主要政党几年一轮打“拳击赛”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则始终在跑“接力赛”。这是“中国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最重要的政治和制度原因,充分彰显了我国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三是报告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一系列工作部署,让我们对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和推动“一国两制”成功实践行稳致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十九大将“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确定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充分体现出中央对香港工作的高度重视。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直接关于港澳部分的论述内容,与十九大精神一脉相承,同时通篇关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多政策措施都和香港息息相关,都将给香港带来巨大的机遇和红利“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是中央作出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为香港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我们要从国家发展的大格局、大战略、大愿景中去思考把握香港现在和未来的角色和机遇,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政策取向和对2018年政府工作的具体建议中去深入思考推动香港在“融入”中实现更好发展的新路向、新动力、新空间、新红利,去寻求解决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及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办法和路径,实现与祖国内地同发展共繁荣。

  下面我围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个重要战略方向,结合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学习思考,与大家分享三点体会。

  一、新时代改革开放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了时代机遇、战略机遇

  今年是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在改革开放的的历史实践中,“祖国好,香港好;香港好,祖国更好”已经成为改革开放所成就的“中国故事”的精彩篇章。习总书记去年“七一”视察香港时曾深情地说“香港同胞一直积极参与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对此,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从未忘记。”同时,我在香港工作中也深深感到香港同胞也从未忘记祖国始终是香港的坚强后盾。正如不久前林郑月娥行政长官所指出的,“香港既是改革开放的贡献者,也是受益者”“祖国是香港的底气所在、机遇所在”。

  回望改革开放40年乃至之前走过的更长的路,祖国内地始终是香港繁荣稳定的重要历史机遇和坚强后盾。香港经济经历的“两次转型”“两次危机”就是典型事例。比如,在以转口贸易为主向工业化的第一次经济转型中,大量移民、资金和技术在上世纪50年代初从内地流入香港,香港发展起纺织、成衣、电子、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内地克服自身困难,通过“三趟快车”向香港输送了大量优质农副产品等,通过东深引水工程解决了香港严重缺少淡水问题,保障了香港社会稳定和工业起飞,推动香港在上世纪70年代跃升为“亚洲四小龙”。在由制造业向服务业的第二次经济转型中,香港通过祖国内地实行改革开放的机遇,顺势而为,制造业纷纷迁入内地,利用内地的低成本提高香港工业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到90年代中期,香港有80%以上的制造业转移到内地。制造业北移留出巨大空间,带动了香港服务业的全面发展,推动香港发展成为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成功实现第二次转型。又比如,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央政府“不惜一切代价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保护它的联系汇率制度”,成功击退“国际大鳄”。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央政府推出金融合作、经济合作、基础设施等7个方面14项措施,提振信心、纾解民困、振兴经济。正是因为有国家作为坚强后盾,香港经受住了这两次金融危机的考验,保持了繁荣稳定,近几年失业率一直保持在3.5%以下,基本实现全民就业,1997年至2016年GDP年均实际增长3.2%,去年更达到3.8%,位居发达经济体前列。

  同样,回望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走过的路,香港也发挥了独特作用,为祖国内地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发挥了国家改革开放的窗口作用。中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曾专门就香港等“亚洲四小龙”迅速发展的经验进行认真研究;1979年4月,时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同志率先向中央提出,在邻近港澳的深圳、珠海等地兴办出口加工区,得到邓小平同志的首肯,为改革开放打开了第一扇窗口。同年底,习仲勋同志还率团到港考察,探访九龙长沙湾批发市场、葵涌货柜码头、地铁控制中心和金融企业等,借鉴思考广东的改革开放与发展。二是发挥了市场经济的桥梁作用。改革开放初期,香港一大批爱国社团、商会、协会通过多种方式为内地培训了大批市场经济专业人才,粤港“前店后厂”的产业转移和经济发展合作模式,为珠三角为内地参与全球化工业化和市场化开辟了新渠道,助力广东始终走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前列,并为其他地区改革开放提供了有益借鉴。三是发挥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枢纽作用。改革开放初期,香港同胞怀着赤诚的爱国之心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率先到内地投资建厂,创造了许多第一,不仅为内地许多地方的经济恢复发展注入了境外“第一桶金”,还发挥出巨大的示范效应,带动海外投资纷至沓来。中央各部委和内地各省市也纷纷在港设立窗口公司,在吸收海外资本进入内地支持经济建设,推动内地进出口贸易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7年9月底,内地累计批准港资项目约41万个,实际使用港资累计1万亿美元,港资占内地累计吸收外资总额的52.6%,内地对港投资占对外投资存量的52.5%。四是发挥了金融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作用。香港在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内地银行体系改革和资本市场开放的过程中均作出了重要贡献,更率先开展人民币国际化业务,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五是发挥了社会发展的持续助力作用。内地在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城市管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公务员培训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借鉴和学习了很多香港经验;广大香港同胞还热心支持内地教科文卫等事业发展,作出许多贡献。今天,香港已成为内地最大外资来源地、最大境外融资平台,是内地对外投资的首要目的地,也是全球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心。国家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和巨大市场是香港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坚强后盾和根本保障,香港良好的经济基础和高效的运行模式仍能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独特作用并促进实现自身更好发展。

  展望未来,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思想要再解放,改革要再深化,开放要再扩大。”香港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特别是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治理现代化以及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中都可以继续发挥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比如,香港可以为国家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提供优质要素支持。如果说内地以前的高速发展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让国家和人民“富起来”,那么高质量发展将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出发,带动国家“强起来”、人民生活“好起来”,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变。在国家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增长阶段的情况下,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就迫切需要优质的商品、技术、服务、人才、信息等要素来进一步改善供给质量。在这一点上,香港完全有条件扮演优质要素提供者的角色。香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和第七大贸易实体,国际联系广泛,资讯发达通畅,跨国公司云集,截至2017年6月香港共设有3752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或地区办事处。这种区域金融、交通、贸易、通讯枢纽和跨国公司区域总部地位,以及香港独特的制度优势、人脉优势、网络优势,赋予了香港强大的国际优质资源配置能力。此外,香港还可以发挥自身科技成果转让和商业化方面的经验优势,引进国际重要科技成果和技术,还可以扮演内地吸纳国际尖端人才的蓄水池角色,打造“全球优秀人才聚居地”。这些优质要素的输入,有助于内地建设制造强国、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等,对于内地经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又比如,现代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课题,香港作为发达城市经济体可为内地城市发展和治理提供经验借鉴。香港人口密度高居世界发达城市前列,但社会运行井然有序,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上,给市民带来的“人的舒适度”很高。在城市交通方面,香港通过抑制私家车数量、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重点发展城市铁路、完善路网布局、兴建高架立交桥、划定单向行驶区域等综合配套措施,大力改善城市交通体系,很好解决了人流、车流的顺畅问题;在城市灾害应对方面,特区政府具有规范的应急应对机制和公众指引。今年2月10日香港新界大埔公路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林郑月娥行政长官带领管治团队及时有效展开应对处置工作,得到了习总书记的充分肯定。多年来,内地一些大城市已经在借鉴学习香港经验方面先行先试。比如,北京、深圳、杭州先后引入港铁来提升城市交通的运营水平和效率,收到了预期效果。未来,这些经验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和推广,内地城市完全可以通过引进香港城市管理的相关人才和服务,全面学习香港城市管理以人为本、依法管理、全民参与的理念,以及规范化、制度化和精细化管理等特点。今年我们中联办网站开设了员工实名专栏,为香港市民更好了解国家、了解中联办搭建了窗口。其中开栏的第一篇文章,我的同事就给香港点了一个大大的赞,讲述了港铁公司在北京管理运营地铁线路,受到内地民众普遍欢迎的故事。生动的小故事,折射出“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相结合的“大空间、大格局”。

  再比如,香港作为国家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可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这几年,“一带一路”建设正逐步从理念转变为行动,从倡议转变为战略,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已形成了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良好局面。香港国际联系广泛,在参与全球开放竞争中积累了良好的商业信誉、国际商业网络和全球人脉资源,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节点和内地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平台。以香港贸发局2013—2015年间的一项调查为例,高达65%的珠三角受访企业、56%的长三角企业以及60%的环渤海企业都认为香港是“走出去”的首选服务平台。这说明,只要香港保持自身的繁荣稳定,不被“政治雾霾”遮蔽,让13亿国人感受到香港的亲切感和正能量,就一定能够坐拥无限商机。香港贸发局和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的问卷调查显示,97%的香港企业都希望发掘“一带一路”带来的商机,利用自身国际化运营经验和商贸网络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中央积极支持香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区政府也十分重视“一带一路”建设给香港发展所带来的重大机遇。就在上个月,香港特区政府联同“一带一路”总商会在北京举办了“国家所需 香港所长——共拓‘一带一路’策略机遇”论坛,林郑月娥特首在致辞中指出,香港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将重点做好四方面的工作,包括做好特区政府与中央相关部委的联席会议制度、特区政府与内地和香港企业的对接工作、项目支援工作、推动民心相通工作等。这充分体现了特区政府在抢抓“一带一路”机遇方面的积极作为,同时也响应了市场的需求和呼声。香港完全可以借助“一带一路”建设对香港金融、法律、专业服务、商业网络、人才等产生新的庞大需求的重要契机,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进一步夯实竞争优势,香港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拼船出海”方式参与到央企、国企承担的“一带一路”建设项目中,扬帆出海,拓展市场空间,获得更多发展机遇。

  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了战略支撑和重要平台

  习总书记去年“七一”视察香港亲自见证国家发改委、广东省政府和港澳两个特区政府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粤港澳三地将在中央有关部门支持下,完善创新合作机制,促进互利共赢合作关系,共同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强调指出,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互利合作。这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指明了战略方向和路径。从去年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将“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进展非常迅速,充分体现和贯彻了习总书记的上述重要讲话精神,必将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整合空间、经济、产业概念的“升级版”区域协调合作,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不只是限于经济领域,还涵盖科、教、文、体、卫等各个领域,是中央从国家治理的全局高度支持港澳与广东这块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相融合,实现共建共享共赢的重大决策部署。去年,由广东省有关部门共同发起组建的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呈现发展空间大、发展速度快的特征,在面积、人口、GDP规模上已可与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等世界级湾区等量齐观,且2016年经济增速分别是上述三大湾区的2.26倍、2.19倍、2.93倍,是四大湾区中最有发展潜力的湾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香港的发展将不再局限于自身1100平方公里的土地,大湾区6600万人口也将成为一个整体市场。“湾区经济”内在聚合力所产生的规模效应和乘数效应,将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到那时,大湾区不仅会成为香港企业家创新创业的沃土热土,也会成为广大香港同胞尤其是青年朋友尽展其才、安居乐业的共同家园。

  香港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中央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布局反应非常迅速,并热情积极参与。林郑月娥行政长官在首份《施政报告》中即提出将积极参与推进大湾区建设,并将“与内地合作督导委员会”更名为“推进大湾区建设及内地合作督导委员会”,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办公室”专责与内地及澳门有关方面对接。这次“两会”之前,林郑月娥行政长官还专门与在座各位代表和港区全国政协委员座谈交流,鼓励大家在国家最高议事殿堂为大湾区建设“再添一把火”。谭耀宗、叶国谦、陈勇等代表民建联向大会提交的提案,也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方面着墨最多,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

  诚然,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种货币、三个不同法域和三个独立关税区”的特殊条件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可能会面临一些体制机制障碍。但我们常讲“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我们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就不仅能够一一化解障碍和困难,而且将开辟出世界级湾区的新境界。首先,因为粤港澳三地同属“一国”,在中央的强有力统筹领导下,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内地的最大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和“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做到统筹考虑、通盘设计,并能有效达成共识,突破壁垒,避免出现重复建设、同质竞争的现象,以有效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缔造多赢共荣。同时,因为粤港澳三地分属“两制”,各具特色优势,可以通过有序分工、互惠互利实现资源共享和错位发展,从而形成一个更加多元、更具活力的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共同体和安居乐业的共同家园。从这个意义上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必将是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的崭新实践和精彩演绎。

  最近一段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取得可喜进展。香港同胞在大湾区学习、就业、生活的国民待遇问题得到逐步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已经编制完成,很快出台实施。作为大湾区重要的持份者,广东省已梳理形成了推进大湾区建设100项先导合作事项平台和项目并在积极推进,年初召开的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又提出要创新通关模式、促进人才流动、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及莲塘香园围口岸这三条联系香港与内地的大动脉,也将在今年陆续落成。高铁能让香港市民在50分钟内抵达广州,港珠澳大桥可将机场到珠海的交通时间缩短至45分钟,未来香港与内地的联络将更加顺畅通达,大湾区1小时优质生活圈也将变为现实。这些举措必定能为香港分享国家巨大发展机遇和红利创造更大空间,带来更强动力,提供更大支持。

  在中央支持下,香港还可以联合大湾区其他城市在更多领域开展合作。已经有很多社会人士提出了相关建议。比如,可以共同推动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创新共同基金”,把香港高校科研人才优势、资本对创新的撬动作用和珠三角成熟完备的产业链相融合,提供包括资金、场地、导师等资源在内的创业一站式服务,孵化一批科创项目,以项目带动大湾区特别是香港青年就业创业。再比如,可以利用港珠澳大桥通车的契机,大力发展香港端的“桥头经济”。在这方面,世界上已有不少成功的先例。连接丹麦哥本哈根和瑞典马尔默的厄勒海峡大桥于2000年竣工后,“厄勒地区”就迅速发展成为欧洲北部科研中心,吸引了来自欧洲的大量高科技项目投资。中联办将积极支持特区政府争取在港设立“中科院粤港澳大湾区创科研究院”,这必将大大助力香港创科产业发展。又比如,香港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和自身土地资源紧张的突出矛盾,可探索在大湾区规划框架下,协同广东省发展区域内的康养产业,为包括香港在内的11个城市的老年人提供康养服务。等等。这项工作做好了也能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可以预见,在包括在座各位代表在内的香港社会各界人士和特区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粤港澳大湾区将为新时代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最佳着力点,为香港创造新价值、拓展新空间带来宏大机遇和红利。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和创建“新优势、新中心”提供了不竭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指出,“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和战略举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国家的创科发展如火如荼。北京、深圳、杭州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科技中心,并孕育出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百度、大疆等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科技企业。以北京为例,截至2017年,北京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达到2万余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全年总收入预计将超过2.2万亿,相当于香港去年全年的GDP总量,“独角兽企业”更是高达60余家,仅次于硅谷,位居全球第二。而在毗邻香港的深圳,平均每天就有46件发明专利诞生,平均每63人拥有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GDP比例多年保持在4%以上,研发强度媲美以色列、韩国等全球一流创新型经济体,被誉为“创新之都”。可以说,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就是最重要的引擎。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科技创新由跟跑为主转向更多领域并跑、领跑,成为全球瞩目的创新创业热土”“一定能跑出中国创新‘加速度’”,我们可以从中更深刻感受感悟到,这将是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崭新的时代机遇。香港在巩固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三大中心的同时,可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全球领先的供应链体系,依托国家和“一带一路”广阔市场,充分发挥独特优势,构建世界科技创新中心、国际数据中心、国际资本配置和管理中心,使香港成为东西方创新型经济交流合作的枢纽。

  比如,推动香港发展成为世界科技创新中心。香港在高等教育方面的优势非常突出,汇聚了诸多领域的国际顶尖科研人才,在特色领域重大科技创新上有很强的实力和巨大的潜力。香港5所大学跻身全球100强,拥有43位中国两院院士,在整个华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因为有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平台以及大量的国际顶尖人才,香港在不少科研领域都站到了世界前列。比如,香港中文大学的纳米光催化技术、科技大学的大脑神经信息传递及蛋白质分子功能研究、理工大学的光纤和超声导波传感技术。不久前,全球顶尖医疗杂志《新英伦医学杂志》评选的2017年度10篇对全球医疗界最具影响力的“最瞩目研究文章”中有两篇出自香港,也凸显出香港高校在基础科研方面的雄厚实力。据统计,目前香港6所高校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16家,香港3所高校、香港应用技术研究院设立了6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2016年香港学者参与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61项84人次,科技大学唐本忠教授领军的科研团队更凭借“聚集诱导发光”项目荣获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一连串数字,都充分反映出香港在国家创新科技发展中的深度参与和重要作用,我们有理由对香港创科的未来充满信心。同时,毗邻香港的广东具有全球最强大的供应链体系,创业者从创意产生到产品推出的速度比硅谷要快5到10倍,而成本不到其1/5,这是香港创科产业发展的丰厚土壤。粤港深度合作,将可通过“产业链-资金链-创新链”的跨境协调整合,打造“香港-深圳-东莞-广州”创新走廊,使香港世界一流的科技研发成果迅速转化成产品、推向市场,孵化出一大批高成长性的创科企业,并在大湾区创科产业价值链中占据上游。河套地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建成后,可提供多达120万平方米的运营面积,预计建成后每年能为香港经济贡献产值570亿元,提供5万个优质就业职位,将成为大湾区乃至全球创新中心。

  自2015年成立创科局以来,香港特区政府对创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积极描绘出打造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愿景蓝图。林郑月娥行政长官亲自领导高层次、跨部门的“创新及科技督导委员会”,并在首份《施政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要将创新科技作为施政的优先范畴,循研发资源、汇聚人才、提供资金、科研基建、检视法例、开放数据、政府采购和科普教育等八大方面加强创科发展,制定了在本届政府五年任期内将本地研发总开支占GDP的比例由0.73%倍升至1.5%,启动20亿元的“创科创投基金”,为大学额外预留不少于100亿港元研究基金等详细目标和规划。2月28日刚刚公布的新一届特区政府首份《财政预算案》,投放创科发展超过500亿港元。这些必将给香港的创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又比如,推动香港发展成为国际数据中心。数据是数字经济的关键要素,是网络时代的重要生产资料,已成为各国基础性战略资源。当前,各国都高度重视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管控措施,因而产生了数据流通壁垒。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寻找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普遍认可的数据汇聚地,建设国际数据中心暨全球数字空间核心枢纽,促进全球数据汇聚和流通,已成为国际互联网治理的热点问题。香港通信基础设施竞争力连续多年排名全球第一,互联网联线速度、数据中心安全指数均居世界前列。现连接17个陆上光缆和9个海底光缆,数据通信流量带宽52Tbps,在未来几年将扩充到220Tbps,亚洲地区236家国际网络机构以及大型网站与香港互联网交换网络(HKIX)连线。香港个人私隐安全指数全球排名第四,并已将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列入香港数据出境“白名单”。香港是世界最自由经济体,是中国与世界各国都信赖的经济要素汇聚地和贸易枢纽。面对全球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应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优势,充分考虑香港隐私和数据安全保护的良好制度环境,支持香港发展成为重要的国际数据中心。支持香港列入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数据输出“白名单”,从而使香港成为国际大数据的汇聚、存储、交易和开发中心。这将使香港如国际主航道上的交通枢纽一样,成为未来国际数据大流动、大开发的枢纽,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再比如,推动香港发展成为国际资本配置和管理中心。开始于上个世纪下半段的第二次全球化,其主要特征是贸易全球化。而近年来开始兴起的第三次全球化,其主要特征是经济要素配置全球化,资本、技术、信息、人才、服务全球流动、汇聚,形成产品和服务后再向全球消费者供应。经济要素配置全球化,必然导致价值分配全球化。香港金融市场成熟,金融产品丰富,监管制度健全,配套服务完善,整体竞争力很强。回归20年来,香港资本市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很大提升。未来20年香港将从内地融资中心,转化为三个新中心,即内地的全球财富管理中心、领先的离岸风险管理中心、内地的全球资产定价中心。香港的角色将从为内地吸引资金,到为内地配置资产。在服务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促进国家深度参与和主导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香港将发展成为国际资本配置和管理中心。

  对香港如何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实现更大发展,中央始终念兹在兹。从习近平总书记去年“七一”视察香港一到香港机场就说“香港发展一直牵动着我的心”,到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列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再到这次政府工作报告重申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可以说,中南海始终牵挂香港发展、始终直通香港同胞,中南海不仅始终引领我们把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地建设好,也必将引领我们把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香港建设好。我们相信,在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明天,在“厉害了我们党、厉害了我的国”的大势下,必将成就“厉害了我们大湾区、厉害了我们香港”,香港必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续写狮子山下发展新故事、繁荣新传奇!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98233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