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大中医团队获选参与“天舟一号”的太空生命科学研究,事实上,过往国家不同的航天任务或相关项目中,亦曾多次出现香港科学家的身影。其中香港理工大学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教授容启亮,便曾为“嫦娥三号”研发“相机指向机构系统”,得到广泛好评。
另外,由香港中学生设计的3组科学实验,去年亦有份随“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升空并于“天宫二号”进行太空实验,让香港新一代的科研精神于国家航天任务中开花。
理大导航相机探月建功
2013年底,由理大容启亮团队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专家合力研发的“相机指向机构系统”(导航相机),成功随“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登陆,并展开探月工作,负责拍摄月貌全景成影像。有关导航相机重2.8公斤,高85厘米、宽27厘米、深16厘米,为确保能持续有效拍摄,研究团队以尖端工程技术,让系统能抵受月球表面的巨大温差,并可在重力只有地球六分一的环境使用。
而同样在“嫦娥三号”任务中,亦应用了理大土地测量及地理信息学系副教授吴波研发的高精密度月球地形测绘新技术及成果,为“嫦娥三号”陆区的地形地貌分析工作奠定基础,支援“嫦三”选择一个安全、平坦的陆地点。
该研究项目利用了由“嫦娥二号”取得的月表影像,以及不同传感器的多源月球遥感数据,以高精密度及高分辨率测绘出登陆区地形,并详细分析了区内坡度、撞击坑分布等。
港三中学项目入“天宫”
而在去年,由香港顺德联谊总会翁祐中学学生设计的“水膜反应”、基督教宣道会宣基中学的“太空养蚕”和保良局罗氏基金中学的“双摆实验”,更获选伴随“神十一”航天员一同升空,并进驻“天宫二号”进行太空实验。港生们对聚合物薄膜、蚕虫生长、物理摆动规律如何受微重力状态影响的好奇心,结合国家航天任务的平台,成功展示了年轻一代的科学精神。
事实上,当中包括太空蚕的项目,在蚕宝宝返回地面亦有由内地科学家进行后续研究,继续为相关科学认知带来新启示。
香港科研人员亦有参与国家航天任务相关项目的支援研究,例如中文大学在2015年中,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合作成立了“航天医学骨关节肌肉健康维护联合研究中心”,推动航天医学包括骨骼、关节、肌肉健康等层面的合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