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香港“十年百名建筑展”开幕

来源: 新华社          发布时间: 2017-02-20

  “香港只有房子,没有建筑?”“建筑物的价值就看它是否美观实用?”香港“十年百名建筑展”日前在港开幕,100个分别来自香港和内地的建筑项目进驻展馆,引发参观者反思这连串课题。

  此次展览于2月17日至3月5日在中环举行。主办方以公开征集方式,汇集过去十年内地与香港在城市化进程中,两地各50个优秀建筑项目,种类包罗万象,有城市设计、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

  展馆的搭建以梯形作为设计主题,用来展示各个建筑项目简介的展板倾斜摆放,看上去就像一排排传统旧式房屋的屋脊,形成一道独特的建筑景观。参观者在展馆内游走,会发现自己穿插在学校、饭店、商场、教堂、居民楼等的设计图像和模型之间,同时可发掘内地与香港的建筑设计的异同。

  “建筑不只是搭建砖头水泥,也是搭建知识。”展览策展人之一、香港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高岩向记者说,一座建筑可说出不同的话题,而建筑层面上的可持续性不仅与环境有关,还包括社会和经济元素。他希望公众能通过这次展览了解建筑实现的过程和当中包含的智慧、财力、物力,而不光以好不好看、好不好用来评定建筑物的价值。

  展场内,展品的排列布局经过精心设计。香港西九文化区“M+展亭”和上海“华鑫展示中心”的展板面对面摆放着,营造出有趣的对比。“它们不约而同将建筑物升高,并采用镜子作为外墙的主要物料,让人通过建筑物看到自己。”另一位策展人、香港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曾庆豪说。

  据了解,建筑项目入选这次展览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跨行协作,必须体现不同范畴乃至不同地区之间的知识和经验交流。曾庆豪指出,这次展览有不少是香港团队在内地兴建的项目,而且有很多团队的成员来自不同地区。

  提到内地与香港的建筑特性,曾庆豪认为,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内地较为灵活,香港则予人严谨的感觉,但最重要的是两地都要放眼于往后的发展。“下一个十年,这展览会变成怎样?很值得大家思考。”高岩也表示,香港的建筑很规范,留给年轻建筑师的空间不多,因此香港需要有更多想象力,去想象未来。

  两位学者均表示,香港是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国际大都会,这座城市一直在向全球包括内地输送创意,甚至吸引先进国家的业内人士前来取经。

  这次展出的建筑项目,不少是将老建筑修复活化的个案:香港圣安德烈生命中心,通过修复和增建,保留历史建筑面貌之余,也加强实际用途;北京胡同茶社,在老建筑的屋檐下加入扁平的“曲廊”,将分散的建筑合为一体,凸显新旧交替。而展览的举办地、兴建于1951年的PMQ元创方,曾被评定为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经过活化后,成为推动本地创意文化的场所。

  高岩表示,每个地方都要面对如何处理老建筑的问题,至于怎样修复相关建筑物则需要准确地拿捏。若修复老建筑的目的是要将它活化,就要赋予它新生命,使之继续发挥社会功能,但若只将它变成一个让人观赏的物体,便丧失了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他强调,建筑界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十分重要,这次展览正好提供这个平台。(记者 张雅诗)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94864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