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名香港学子踏访东江“饮水思源”

来源: 大公报          发布时间: 2016-11-15

  图:“饮水思源”歷史追溯团成员在“东江供水纪念广场”前合照  大公报记者黄宝仪摄

  “快看快看,水就这样泵上来的!”在广东东莞的东江供水系统展览馆,前来参加饮水思源──2016香港青少年“东江之水越山来”歷史追溯团的同学们兴致勃勃地站在水泵模型前,了解东江供水系统的运作原理。两天的参观行程,让来自92所学校、400多名香港青少年大开眼界,知道了内地为东江水供港付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仅让他们对这段歷史有了深刻的认识,也懂得了“饮水思源”的真谛。

  1963年,香港发生严重水荒,四天供水一次,市民生活严重受困,苦不堪言。国家为解香港燃眉之急及长远发展的问题,动用百万劳工,日夜奋战,仅用一年时间,将东江水引到香港,解决了香港用水问题及后顾之忧,香港亦因有充沛水源,经济开始蓬勃发展。老一辈人提起此段歷史,记忆犹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段歷史渐渐被年轻一代淡忘尘封。

  饮水思源─2016香港青少年“东江之水越山来”歷史追溯团活动由中央人民政府驻港联络办公室支持、香港国民教育促进会和乐群慈善基金会主办,于12、13日连续两天在广东东莞、河源参观,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公室协调部部长沈沖、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公室青年部副部长杨成伟、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冬平、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福建同乡会会长陈聪聪及主办单位成员出席了在东莞的“东江供水纪念广场”举行的开幕式。

  当地为保水质付出代价

  歷史追溯团团长、香港国民教育促进会主席姜玉堆在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半世纪来,国家为保障供水安全,在源头及流域周边,实施严格保护措施,给当地生产及发展带来一定影响,这里的人民为东江供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次追溯团前来,就是希望香港的青少年亲身体会一下香港喝的水哪里来,怎么来。

  姜玉堆强调,所谓“饮水思源”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今日来追溯这段歷史,有着深远意义。同学们有意识来领略这段歷史,在培养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的感恩修养方面裨益良多,只要同学们细心去领会,一定能在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方面,得到莫大提升。

  活动期间,追溯团成员走访了东江供水纪念广场、东江供水系统展览馆、塘夏提位抽水站、新丰江水库及发电站、新丰江水库建设工程展览馆、客家文化广场、万绿湖自然风景区等多个地方,并观看纪录片,了解东江水供港始末。

  不少同学在参观之后都表示“大开眼界”。12岁的皇仁书院学生谢永烨是本次追溯团年龄最小的团员,全程他都像是一个好奇宝宝,无论是雄伟的大坝,还是严肃的纪录片,都看得兴高采烈。新丰江水库建设工程展览馆给他留下了最深刻印象,“里面讲到工程花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很辛苦才做出来的水坝,一定要记得”。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9364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