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你知”:把港式粤语教到你心里

来源: 新华社          发布时间: 2016-04-21

  “上海话‘下雨’叫‘落雨’,港人说粤语,其实也是‘落雨’;同样是‘袜子’,上海话和粤语也很接近,‘袜’的发音都是短音‘麻’。”1987年出生的香港人刘奋洋在位于上海中山公园的一处培训机构里,耐心地向记者讲解着港式粤语的入门知识。

  他自己也没有想到,曾在上海这座城市实习、求职、就业,最终留下来创业——2013年,成立了一家港式粤语培训机构。

  刘奋洋的故事和他的名字很相似,充满了“奋斗”和“漂洋”的经历,年少时从香港知名的皇仁书院毕业,而后漂洋过海到了英国杜伦大学。大学二年级那年,他已经在深圳、广州、北京等地有了不少旅行经历。他第一次来到上海,在一家国际知名的审计事务所实习,短短一个多月,他就喜欢上了这座城市,心中默念:“上海和香港文化相近,有很多相似的城市建设,我想,或许未来就来这里工作吧。”

  2010年刘奋洋的心愿实现了。不过这段回忆也充满了奋斗的艰辛。虽然是英国名校毕业高材生,但第一份工作起薪只有4000元人民币。“住房要和其他人合租,出门靠地铁和步行,我不敢告诉爸妈收入这么少。咬咬牙找了兼职,在一个大型的语言培训机构兼职教粤语。”他说。

  刘奋洋回忆说,有一年上海冬天下大雪,兼职下班已是深夜,立在冷风中,不免也有些动摇,问自己“真的要这么苦吗?”但他一直坚持奋斗、不言放弃。从起薪做起,后来成为一家投资公司月薪15000元的部门经理。

  2013年,投资公司易主,刘奋洋面临新的选择。这一次,他毫不犹豫选择了创业。“我想了很久,脑海里勾画的蓝图是很务实的。我要把兼职变成主业,开一家独具特色的语言培训机构。”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8万元个人存款开始,刘奋洋自己跑工商局、比选各种物业租赁,最后在上海中山公园找到一处成本相对适中的小空间,开出了“港你知”的第一家门店。

  为什么叫“港你知”?刘奋洋说,初衷是为帮助更多的大陆企业员工和年轻人通过语言的学习来了解香港文化,从而产生对香港的认同感,同时为那些将要去香港工作和学习的学员提供帮助。

  他分析说,“港你知”的客户来源有三部分,他们或者对香港文化感兴趣,爱看TVB的电视剧或者唱粤语歌,想跟着学;或者在跨国公司工作,要与香港上司、同事、客户交流共处;或者是将赴港学习,亟需掌握一些粤语日常会话。

  刘奋洋和他的“港你知”以最初仅几个员工的规模开始运营,起初半年里,生意也是相当平淡。不过,机会总是厚待有准备的人。一年多前,出于偶然,他参加了上海本地的电视相亲节目。尽管最后没有与心仪的姑娘“牵手”,但他讲述的创业故事却引得众多好奇的客户打来电话。

  “喂,请问你们就是那家‘港你知’公司吗?”他至今还记得一下子出名时的场景,一个人得当几个人用,培训业务就这样蒸蒸日上起来。

  如今,“港你知”在上海的中山公园、浦东八佰伴、五角场开有门店。每到周末,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们聚在一起学习港式粤语,“咿咿呀呀”场面热闹,课堂上还会练习唱粤语流行歌曲,或者用粤语朗诵唐诗宋词。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在刘奋洋和同事自编的讲义中,对粤语的“九声六调”进行详细的解读。

  “粤语里包含很多汉语的古法发音,每教会一个人说粤语,其实也是教会他们了解传统文化。”刘奋洋说,在“港你知”的课程中,不乏古汉语的精粹,也有香港地名、地铁站名的全方位普及。

  2016年,“港你知”已经累计培训了1200多名内地人士。一些带着北方方言习惯的学员通过学唱粤语歌,语言水平大幅提升。一些港企也注意到“港你知”的培训潜力,乐意把员工培训交给这个年轻人。

  刘奋洋设想,在未来的五到十年里,“港你知”拟在长三角地区的杭州、宁波、南京等地进一步扩大版图,远一点则会选择北京、天津、深圳、重庆。“不仅是让学员听说读写,我们还开辟了一个网上的港式粤语交流平台,通过‘公开课’和面对面教学,相信会有更多人掌握粤语的语言规律和发音。”

  如今,在上海打拼的刘奋洋,几乎完全融入了内地。“最重要的是一种开放的心态吧!”他说,“有意到内地创业的香港青年,不妨到一座城市工作、学习一段时间,无论是否创业,那会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记者许晓青)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54641289179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