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鸿:祖国是香港发展的坚强后盾

来源: 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          发布时间: 2014-11-20

祖国是香港发展的坚强后盾

——在国家行政学院(香港)工商专业同学会

第二届理事就职典礼上的演讲

(2014年11月19日)

尊敬的国家行政学院(香港)工商专业同学会的各位理事、各位学友、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晚上好!很高兴出席国家行政学院(香港)工商专业同学会今晚举行的第二届理事就职典礼。国家行政学院(香港)工商专业同学会聚集了大量香港工商专业界的优秀代表,在促进香港经济发展、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以及推动两地经济互利互惠、共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借此机会,我愿与大家共同回顾并分享香港与祖国内地间的紧密联系。

  香港和内地地相邻,人相亲。一直以来,两地同胞间就存在着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香港与内地的发展息息相通,伟大祖国是香港发展最坚强的后盾

  从开埠之初至20世纪50年代初,香港依靠自由港政策和背靠内地的双重优势,把盛产于中国内地的茶叶、丝绸、瓷器和其他农副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往西方,再把西方工业文明的产品如洋火(火柴)、香烟甚至机器设备不断地销往内地,逐步发展成亚洲最重要的转口贸易中心,内地则成为香港最重要的转口贸易伙伴。直至20世纪50年代初朝鲜战争爆发,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内地实行禁运和封锁,香港的转口贸易功能因此受到沉重打击。在1952年到1955年短短的三年时间里,香港与内地的贸易额下跌超过一半,对外贸易总额也因此下跌接近四成。受转口贸易大幅下滑的影响,50年代的香港,航运、金融、保险、仓储、港口等行业均受到重创,香港因此遭遇了经济发展史上的第一次严重困难。

  转口贸易萧条后,20世纪50年代开始,香港依托内地大量流入的移民、资金和技术,发展起纺织、成衣、电子、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1951年到1970年,香港的工厂数增加了7.7倍,工人数增加5.4倍,工业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81%,对外贸易年均增速达到10%。香港成功实现了从以转口贸易为主到以工业化为主的第一次经济转型。香港因此走上工业化道路比台湾早了六、七年,比韩国和新加坡早了十年。

  1973年全球石油危机席卷世界,当时的香港出口下降,工厂停工,中小企业倒闭,金融、房地产等行业持续萎缩,港股总市值跌去九成以上。香港遭遇了经济发展史上的第二次严重困难。到70年代后期,由于世界经济陷入周期性衰退,加上周边地区竞争加剧,香港制造业更是雪上加霜。面对困境,香港在低谷中迎来了内地改革开放的春风。灵活应变、自强不息、奋力打拼的香港人看准商机,纷纷北上投资办厂,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内地市场广袤的土地、充裕的劳动力、优惠的税收,既提升了香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制造业北迁后又为香港本地腾出空间,促进了香港服务业的全面发展,香港作为亚太区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地位因此得以发展和提升。内地因素,再一次推动香港经济摆脱困境、成功实现了由以制造业为主到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二次经济转型。

  回归以来,香港与内地在不断拓展和深化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的全力支持,是香港历经风雨保持繁荣稳定的坚强后盾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以后,与内地的交流更加密切,两地合作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一方面,香港同胞通过投资和贸易参与国家现代化建设,为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而独特的贡献。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也始终把香港放在心上,捧在手上,倍加呵护,为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提供了无私的支持。

  从东江水供港、“三趟快车”到供电、供油、供气,中央政府和内地各省不遗余力保障香港基本生活物资供应。受自然条件限制,香港缺少生活淡水。1963年,百年一遇的严重干旱,使香港当时350万市民的生活陷于困境。当时每4天供水一次,20多万人逃离家园,13个行业停工减产损失达7000万港元。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香港同胞的用水困难,1963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中央人民政府拨款3800万元,兴建“东深供水工程”。1965年3月,优质的东江水源源不断流进香港,从此终结了香港严重缺水的历史。此后,国家又投入大量资金对东深供水工程进行多次扩建和改造,在内地水资源并不丰足的情况下,保证了对香港长期稳定优质供水。目前,东深供水是香港唯一外来供水渠道,供水量占香港总用水需求的75%。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东深供水是关系到香港繁荣的特殊工程”。一些香港知名人士评价,“没有东深供水工程,就没有香港今天的繁荣”。

  香港地域狭小,食品与生活物资大量依靠外来供应。1963年,在内地物资极度紧缺的情况下,中央决定开行三趟快运货物列车,保证港澳鲜活冷冻商品供应,并要求供港副食品必须做到“保证供应”和“价格稳定”。“三趟快车”开通几十年来,中央政府和内地有关部门及省市全力以赴,风雨无阻,为香港运来了“数量足、质量优、价格平”的食品。截至2013年底,香港市场95%的活猪、100%的活牛、33%的活鸡、100%的河鲜产品、90%的蔬菜、70%以上的面粉都由内地供应。内地供港食品保障并丰富了香港居民的基本生活供应,稳定了香港市场物价。另外,在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天然沙出口情况下,内地仍然保障了香港市场供应,满足香港建设和生活需求。

  在内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港资企业发展提供空间和支持,大幅降低了港资企业的营运成本,增强了港资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目前已有近37万个港资项目在祖国内地生根成长。

  “患难见真情”。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炒家在汇市、股市、期市联动造市,严重威胁香港金融体系安全。当时恒生指数大幅下跌,一些银行门前排起挤兑的长龙,楼价大跌使不少业主的资产变为负数。危急时刻,中央政府宣布不惜一切代价维护香港繁荣稳定。在内地出口增长下降、内部需求疲弱、失业率上升,同时还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坚决支持香港维护联系汇率制度。支持特区政府采取果断措施迎战国际炒家,要求驻港中资机构全力以赴支持特区政府的护盘行动,帮助香港成功抵御了回归以来遭遇的第一次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

  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是香港回归以来遭受的又一次重大危机。危机发生后,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多次表示中央将鼎力支持香港。当年12月,时任国务院总理代表中央政府宣布7个方面14项措施,通过深化香港与内地在金融、贸易、跨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增添香港经济的活力。2009年上半年,中央政府再次推出系列政策措施支持香港应对危机,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签署2000亿元人民币货币互换协议,增强了香港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为香港战胜危机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此外,2003年后,中央政府与香港签署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及其补充协议,以及后来实施的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政策,其初衷都是为了促进香港经济发展。目前,内地是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对保持香港国际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的地位至关重要。内地企业占香港上市公司总数的49.8%,占港股总市值的59%。支持香港离岸人民币中心建设,在港发行人民币国债,以及不久前开通的“沪港通”等,都体现了中央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支持。中央政府和祖国人民对香港的支持是无私的,不计对等、不求回报。

  祖国人民同样也不会忘记,长期以来,香港同胞怀着赤诚的爱国爱乡之心,敢为天下先,最早大规模参与内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祖国发展历程中重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改革开放之初,香港同胞率先到内地投资建厂,创造了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如内地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第一家来料加工厂、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第一家中外合作企业、第一家五星级宾馆等等,这一连串的“第一”,是香港同胞的杰作,体现了香港同胞的开拓创新精神,也寄托了香港同胞的拳拳爱国爱乡情意。

  危难时刻,香港同胞与内地同胞总是心心相印、守望相助。每当内地遭受自然灾害,香港同胞都会慷慨解囊,鼎力相助,以多种形式向灾区同胞表达关爱和慰问。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为例,仅通过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向灾区的捐款就达到近11亿港元。一些香港同胞长期以义工身份协助内地贫困地区同胞,不图名、不为利,坚持不懈,默默奉献。香港市民黄福荣先生在青海玉树地震灾难中舍身救人,英勇献身,他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令13亿同胞难忘。

  香港是内地了解世界,引进国际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的重要窗口,是内地企业走向世界的中转站,是两岸四地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国际跨国公司了解内地、去内地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很多香港同胞在祖国内地的发展中发挥了作用,拓展了事业,更实现了自己的事业追求和人生价值。

  放眼未来,香港发展的大好机遇,仍来自于内地经济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中的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仍保持了7%以上的增长速度,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引擎之一。13亿中国人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在内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依法治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香港凭借多年的积累和“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正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完全可以大有作为,在此仅举几例供各位参考。

  (一)中央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香港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舞台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去年11月已写入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正式成为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发端于中国,西出中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联系欧洲经济圈,形成“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南穿南海,途经东南亚直至南亚、北非,贯通亚太经济圈,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是当今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也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带。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核心,是通过加强沿途各国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建设,进一步扩大和深化沿途各国经济贸易合作,让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同时也让世界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目前中国中央政府正与相关国家共同启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设,在刚刚结束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中国政府宣布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以加强各国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建设。

  “一带一路”战略,是新的历史时期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世界各国和地区包容合作、互利共赢的新的舞台。香港企业可以凭借国际金融中心的资金和资本优势,通过投资于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建设,分享“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香港企业还可以发挥设计、品牌、营销等诸多优势,通过参与亚太、亚欧区域和多边经贸合作,拓展“一带一路”沿途国家外销市场,构建新的国际营销网络。香港企业更可以发挥法律、会计、咨询等专业服务方面的优势,与内地企业联合“走出去”,联合投资,联合投标,联合承揽项目,共同开拓新的国际市场。

  (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不断深化,为香港继续发挥独特作用提供了新的契机

  回归以来,在中央政府支持下,香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经济发展的先发优势,通过开展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与内地珠三角乃至泛珠三角地区建立起了紧密的区域合作关系。泛珠三角“9+2”涵盖广东、福建、江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等两个特别行政区,覆盖了全国近五分之一的土地面积,拥有全国总数近三分之一的庞大人口,经济总量接近全国四成,超过东盟10国的总和。未来的泛珠三角区域将致力于建设连接周边国家及内陆腹地的铁路、公路、航空、航运大通道,形成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和互联互通的服务体系。泛珠三角区域间的合作也将扩大至基础设施建设、经贸及投资、旅游及度假,生态及海洋,社会及文化等全方位的合作。

香港是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员,随着广深港高速铁路、港珠澳大桥等一系列跨界基础设施的建成投用,香港与泛珠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将进一步加速,市场将更加融合,联系将更加紧密。香港在城市规划、土地开发与利用、基础设施建设与营运、市政配套设施建设与管理、城市应急与环境保护体系建设、食品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经验,都能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祖国内地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实力,可以为香港长期繁荣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创业,努力奋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家综合实力显著提高,中国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额均在世界名列前茅,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在内地改革发展过程中,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企业应运而起。这些企业无论资产规模还是运营能力都排名世界前列,核心竞争力处于国际领先地位。金融行业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等金融机构,资产规模最大的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规模和综合运营能力不断提升;又如能源行业的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和中海石油,目前已成为国际上知名的能源巨头,其中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2014年分别位列《财富》世界500强第三位和第四位;再如通讯行业的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作为中国通讯行业的三巨头,业务几乎遍布全世界的每个角落,其中中国移动资产规模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连续多年入选《财富》世界500强;还有运输行业的中国远洋运输集团(COSCO),作为《财富》世界500强的海运集团,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1000多家子公司和分支机构。此外,一大批代表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也蓬勃发展,如阿里巴巴、腾讯公司等互联网电子商务企业的资产规模迅速扩张,创新的业务领域和先进的营销模式已让传统营销企业望尘莫及。

  内地大型企业的兴起和发展,凭借其强大的资源优势和研发能力、国际领先的技术水平、与国际接轨的综合营运能力,通过与香港企业的合作,可以成为香港未来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力支持;还可以为香港有志青年提供创业发展、大显身手的机会和舞台。

  女士们,先生们

  习近平主席不久前强调,中央将“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坚定不移支持香港依法推进民主发展,坚定不移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我们相信广大香港同胞,特别是年轻一代,一定能立足香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与时代同进步,与国家同发展,在参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把握事业发展的机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放飞自己的人生理想。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7234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