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多久
才能走完长征路
近日
香港74岁老人徒步6000公里
登上热搜
湿润了无数人的眼眶
2025年10月19日,74岁的郑镇炎徒步抵达陕北吴起镇。自2024年10月17日从江西于都启程,分两阶段走完这条漫漫征途,圆了心中积存多年的梦想。
郑镇炎的长征情结始于1972年,当时他在图书馆翻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书中对长征的详细记述深深震撼了他。
去年10月,郑镇炎从江西于都启程,沿着红军长征路线一路前行,途经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陕西。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寒,每天背负近15公斤的行囊徒步8到10小时。

郑镇炎一路上遇到了很多网友,他的壮举被大家传到网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仅人民日报转发的视频报道,就获得上百万人点赞。
尽管孤身前行,郑镇炎却从未感到孤单。沿途民众得知他来自香港、正重走长征路,总会主动伸出援手。
今年春节在贵州六盘水,一位老乡硬是把寒冬中赶路的他拉回家吃年夜饭,老乡说:“当年爷爷曾帮助红军,现在帮助重走长征路的人,就是延续这份情谊。”这顿特殊的年夜饭让郑镇炎终生难忘。
郑镇炎感言,一路走来,从未遇冷眼,驾车人会停车致意,陌生人家会邀他品茶歇脚,送上水果干粮,更有同道者闻讯远来,结伴同行数日,互诉心声,分享食物。路遇的交警,也总是热情指路,为他加油鼓劲。这份跨越地域的温暖,让他深刻体会到长征精神在当代的延续。
郑镇炎同样报以温暖。行至固原市,郑镇炎得知固原二中30年来坚持组织学生徒步百里,祭扫任山河烈士陵园,深为感动。他联系老同学各捐资5000元,帮助该校有需要的学生,将这长征路上收获的温暖,化作滋养未来的涓滴善意。
一年来,郑镇炎保持着每天至少25公里的徒步强度,手机里的“长征日记”共计200余篇见闻。每到一处长征故地,他都会参观纪念馆、拜访当地老人,详细记录所见所闻与内心感悟。
“过程比终点更重要。”郑镇炎坦言,重走长征路并非为了“抵达”,而是为了“体验”。
在河连湾陕甘宁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听着讲解员的介绍,他仿佛听见当年的枪炮声,真切感受到红军战士为理想献身的赤诚;站在东老爷山红军长征纪念园内,轻抚刻有诗词的石碑,老人忍不住声音哽咽:“这一路,我每天都在和九十年前的红军对话。”
昔日红军长征走过的多是山区险径,常常需要开路前行。而今天,他的脚下都是宽阔大道,沿途乡镇现代化设施齐全,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祖国的发展让长征路上,每一片土地都焕发生机,令人振奋!”
如今旅程圆满结束,郑镇炎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香港同胞了解长征历史。“我想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他们,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奇迹。”
正如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不是在重走长征路,我是在追随信仰的脚步。这条路,我永远不会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