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修映卧路 血汗凝筑港川两地情
来源: 文汇报 发布时间: 2017-06-22

  工程艰巨“两毁三建” 港人“较真儿”精神获发扬

  两山对峙,深谷一线。一条整洁的马路蜿蜒盘旋伸向大山深处。在一个隧道口,“南华隧道”几个红色大字刚劲有力。右上角是一朵红白相间的紫荆花,左下角是一对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它们日夜守护着这条道路,讲述着港川患难与共的故事。

  这段45公里长的映(秀)卧(龙)路,有“地质灾害博物馆”之称,历时11年“两毁三建”,仅港方投资便高达17.656亿元(人民币,下同)。这条路凝聚着港川两地工程师和数万建设者的心血、汗水甚至生命,也成为港川合作的历史见证。

  港方主动挑啃“硬骨头”

  “那年我才30岁,如今已42岁,可谓将最美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这条路。”四川兴蜀公路建设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映卧路建设总指挥长樊增彬称,他在映卧路上奋战了整整11年。

  为振兴当地旅游,建一条高标准的“中国版黄石公园公路”,2005年9月四川启动了映卧路建设。2008年5月12日,震惊世界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即将竣工的映卧路毁于一旦。

  这条路贯穿两条高裂度地震带,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极为恶劣。“这条路可谓重建工程中的硬骨头,当时连保险公司都不愿承保。”樊增彬介绍,当时,四川向港方提交了一揽子重建项目,港方主动挑选了卧龙自然保护区、映卧路、绵茂路等“硬骨头”。

  重建启动后,特区政府入场,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那时条件十分艰苦,停水、停电、停信号是常有的事,还时刻面临次生灾害的危险。”樊增彬称,港方工程师不仅与他们同吃同住,还要如数上交生活费。他们上车第一件事便是用手机拍下里程表,下车按里程如数支付车费,“这些细微的举动,让我们敬佩和信服。”

  追加投资制定新方案

  2010年8月14日,一场特大山洪泥石流给建设中的映卧路带来毁灭性破坏,港方援建资金7.656亿元已用去7亿多。面对如此窘境,港方追加投资10亿元,担负起再次重建任务。但是,这次重建没有匆匆上马,而是邀请业内顶尖专家10余次“会诊”,制定了一套新方案:一是多穿洞,短短45公里设计了17座桥梁、隧道,桥隧比达40%,堪称内地之最;二是抬高路基,平均增加10米,绕开飞石、泥石流等灾害点。

  桥梁采取梁板防脱落技术,在一定级别的震动冲击下,梁板仍会“挂”在桥上,确保车辆不会从桥梁缝隙中脱落;跨河桥梁桥墩采用防冲撞工艺,外包两层钢板、内含太空棉,相当于裹了一床“厚棉被”,抵御泥石流冲击;香港科技大学全线设置雨水量收集器、落石感应器、泥石流触发警报装置等,可对地质灾害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判。

  新的映卧路,不仅经受了2013年“7.10”特大洪水的考验,而且已成为当地旅游的一条黄金主干线。

  四川团队学到先进经验

  “他们随身带着尺子,误差精确到毫米。”樊增彬称,有一次,桥梁正在铺设钢筋,按照标准每1米需放置5根钢筋、间距20厘米。当时,港方监理许芳暖拿出一把尺子现场测量,发现有三根钢筋的间距有误差,便责令立即重铺。

  樊增彬表示,香港人特别较真儿,铁面无私。首先,港人有很强的合同意识,无论工程大小都需签合同。记得当时在耿达指挥部,港方工程师李冠中每晚都要对照合同,就进度质量、环保安全、资金支付等写出报告,层层上交。其次,认真执行国际FIDIC条款,特区政府委托第三方机构入场监理,让专业的机构做专业的事。三是,不管是资金拨付还是工程监理,都有一套科学的流程,一切按照科学的规范、合理的程序办。

  “香港为我们带来了很多先进经验,港人严谨的科学态度更值得我们学习。”樊增彬说,兴蜀公司参与映卧路建设的团队,许多已成为独当一面的骨干,他们将香港的“较真儿”精神,带到了四面八方。(记者 李兵)

[责任编辑: 李雪姣 ]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96387871